400-678-7831
如今已是世界全球化的時代,各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廣泛,翻譯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。隨著人工智能助理技術的快速崛起(蘋果的siri, 臉書的M和亞馬遜的Echo), 機器翻譯也成了關注的焦點。2014年12月,微軟宣布其旗下的即時通訊軟件Skype開始支持翻譯功能。隨后,微軟又將此功能給了Windows 下的語音助手Cortana并支持七國語言的翻譯:英語、法語、德語、意大利語、西班牙語、日語和韓語。同時,谷歌公司實時翻譯軟件Google Translate的安卓版也進一步升級,更新中包括一個能夠識語言對話的系統,并可以將語言轉換成文本。
但是,無論人工智能的翻譯結果有多么地令人驚艷。我認為人工智能在根本意義上是無法取代翻譯的。因為根本問題在于,人工智能事實上既“不懂”英語,也“不懂”漢語。為什么呢?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需要先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。
有一次,一位同行翻譯了一場某機器翻譯軟件的發布會,發布會上研發者慷慨激昂地描述產品功能與未來前景,更是指著同傳箱來了一句:“你馬上就要失業了。”同行非常淡定地同傳完了整場發布會后,信心滿滿地和我們分享說:“我看同傳被取代的日子,在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。”理由很簡單,如果拿這款已經算走在科技最前沿的翻譯軟件看,很多口譯員才能做到的情感細節,機器是完全無法勝任的。
對于翻譯的未來,特別是同聲傳譯的未來,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。機器翻譯會給翻譯行業帶來沖擊,會讓我們的工作模式產生改變,但要取代站在翻譯行業金字塔頂端的同聲傳譯,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發生的。可是,我們做翻譯的也不能盲目無視科技的發展,而是善于運用這些技術,想辦法讓其幫助我們更好地備會、更高效率地筆譯,以及更快地學習其他語言。人類發明出工具不是為了消滅自己,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做想做的事情。那些被科技淘汰的人,并非輸給了科技,而是輸給了那些更會運用科技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