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678-7831
在中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數逐年遞增,數不勝數,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翻譯都是合格的或者說是合適的。不理解做一個好翻譯的方法和技巧是很難做好翻譯工作的。翻譯名家余晟以為,要做好翻譯,需把握好4個方面:
第一、要有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。
從通俗的角度來看,翻譯是“改換形式,傳達相同的信息”,然而信息在傳導過程中必然會有損失,譯者應當竭力避免這種損失。所以只是簡單的能“大致看懂”原文,再查查字典,是無法成就一個好翻譯的。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,要求譯者能夠基本完整準確地理解原文——包括文章要傳達的思想,單詞的確切含義,結構的組織,以及“文字之外”的其他內容,譬如語氣、雙關、典故……這樣才能保證譯文讀者盡可能多地接受原文的信息。當然,要做到這些很有難度,但是,我們不能忽視這些信息——至少要能感覺到:你或許不明白典故的來龍去脈,但至少要能判斷出這里有一個典故,然后才有可能去弄清楚這個典故,而不是置若罔聞、視若無物。
第二、好的翻譯需要有好的詞典。
詞典很重要,好的詞典對翻譯的幫助是巨大的:
首先,一般好的詞典所涵蓋的解釋是全面的,你可以找到精準的解釋,而不需要自己去生掰硬造。其次,好的詞典是有同義詞解釋的,這樣往往你絞盡腦汁都無法找到答案的可以在那里找到妥當的翻譯。再者,好的詞典會提供若干精當的例句,如果遇上英漢詞典,例句也會翻譯成中文,這樣我們就能擺脫腳踏實地,在語境中“認識”這個詞語。參考例句來翻譯,比干巴巴地看幾個空中樓閣般的解釋省心得多。當然,沒有一本詞典是包羅萬象的,所以很多時候需要查閱多本詞典。
第三、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,以及查找資料的能力。
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往往是非常廣泛的,而且,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,也不是原文作者的義務,這時候,譯者要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,就必須進行一些介紹、補充和銜接。這時候,知識積累就非常重要了:因為我們無法預先判斷需要哪類背景知識,做到“精確準備”,所以只能大致循某個方向,日常多積累。積累越多,補充和銜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,難度也越小。
第四、要持續培養自己對中文的感覺。
你理解每個詞的意思,不一定代表你可以通順的將句子表達出來。中文的問題,除了人們經常提到的文字通順、結構整齊之外,我覺得,要解決“中文”問題,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,突破“語言形式”的外殼,思考真正的“意思”,努力發現和把握細微的差異。